
真的靠谱吗?

并非鲜见
会编造一些不存在的事实或者细节

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卢家银就指出,在知识建构上,AI生成的虚假学术成果,可能扭曲青年对科学方法论的理解,削弱其“假设-验证”的科研逻辑训练。在思维发展上,AI谣言通过算法推荐的“信息茧房”形成逻辑闭环,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。
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、教育技术学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李艳燕建议,年轻人可以把AI看作一位平等对话的智者,通过引导与AI的对话互动,促进个体思维链的形成,并校准认知偏差。这种去权威化的思辨训练,可以帮助年轻人在与AI的对话中保持独立判断,实现认知跃迁。
北京邮电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宋林泽认为,AI输出的内容只是一个认知起点,而不是终点。大学生需要主动去验证它的内容,比如查阅权威来源、对比不同观点,甚至直接与领域专家交流。这种验证过程,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理解问题,还能让我们在面对复杂信息时更有判断力。
↓↓↓
在写作、艺术创作或头脑风暴时
这些“跳跃性思维”
反而可能帮我们打开新世界的大门
关键在于如何使用
[打印文章]
上一篇:下一篇: